“末将……愿领兵五万出祁山。”
司马懿微笑,将虎符推过案几:“不,给你八万。我要你打得曹魏迁都。”
当夜,司马昭不解:“父亲为何助他?”
烛光下的司马昭身量修长,肩背挺拔如松,行止间自有一股沉稳气度。
他的面容轮廓分明,眉如利剑斜飞入鬓,眼窝微深,眸光沉静而深邃,似古井无波,却又隐隐透出锐利锋芒。
鼻梁高挺,唇薄而线条冷峻,不笑时便显出一丝不怒自威的肃然。
他常着深色宽袍,衣襟严整,腰间悬一块青玉,步履从容而不疾不徐,即便立于人群之中,亦能让人一眼辨出他的与众不同。
肤色偏白,却非文弱书生的苍白,而是如冷玉般透着内敛的光泽。
发髻束得一丝不苟,额前不见半分散乱,更显得他心思缜密,不露破绽。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他的眼神——不似其死在洛阳的兄长司马师那般锋芒毕露,亦不似其父司马懿那般深沉难测,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淡漠的冷静,仿佛世间万事皆在他盘算之中。
即便在谈笑间,那双眼也极少流露真实情绪,只偶尔在低眉垂目时,闪过一瞬令人心惊的锐光。
烛光下,司马懿的狼顾之目泛着幽光:“东吴的使者,该回到建业了吧?”
建业皇宫,孙权摩挲着司马懿的亲笔帛书,上面只有八个血字:
“蜀军出鞘,吴取淮南。”
陆抗按剑谏言:“陛下,此乃驱虎吞狼之计!”
孙权却大笑,将帛书掷入火盆:“那老狐狸想让朕当螳螂?”突然咳嗽着直起身,“传令!三军备战——但等蜀魏两败俱伤,朕要亲手摘桃!”
窗外惊雷炸响,照亮了太医令悄悄倒掉的药渣——里面混着来自蜀地的奇异草根。
此时的孙权已年近古稀(时年67岁),这位东吴的开国之君虽不复当年“碧眼紫髯”的英武风采,却仍保持着霸主的气度。
他的须发尽已斑白,如霜雪覆顶,昔日传说中的“紫髯“如今掺杂着银丝,稀疏地垂至胸前。
面庞上沟壑纵横,颧骨因年迈而愈发凸出,但那双异于常人的碧色眼瞳依然炯炯有神,在深陷的眼窝中如两汪幽潭,时而闪过鹰隼般的锐利。
身形已见佝偻,裹在厚重的绛色锦袍中,唯有扶案而坐时,那猛然挺直的腰背还能窥见几分昔日的龙虎之姿。
右手常年握着的那柄古锭刀早已换成象牙杖,枯瘦的手背上青筋盘错如老树根节。
每当群臣进谏时,他会用杖头轻叩地面,玉珏相击的清脆声响在建业宫大殿里回荡——这是垂暮的江东之虎,留给世人最后的威严。
孙权常居于建业宫(又称“太初宫”)中理政议事。
这座吴国核心宫殿群,虽不及后世金陵帝苑的恢弘,却自有一番江东霸主的雄浑气象。
宫殿依钟山余脉而建,黑瓦朱柱的殿宇在长江水汽中显得格外沉郁。
正殿前的青铜朱雀昂首展翅,羽翼上还残留着赤乌年间的雨痕。
孙权惯常坐在西厅的虎皮茵席上,身后屏风绘着当年赤壁大战的烽火图,斑驳的墨色里隐约可见周郎麾下的艨艟斗舰。
议事时,他总斜倚着鎏金凭几,衰老的身躯陷在织锦堆里,唯有案头那方刻着“讨逆将军印”的旧印匣,透露着这位老者与孙策共有的峥嵘岁月。